“守望相助,筑梦北疆”舞蹈学院师生赴巴彦淖尔开展“暖边北疆行”慰问演出系列活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及自治区总工会关于2025年“暖边北疆行”慰问演出活动的工作部署。举办了“致敬热血魂,情暖戍边营”送文艺到军营慰问演,为官兵们带来了衷心的慰问和感谢。此次演出由舞蹈学院副院长乌琳统筹组织,并携2023级研究生闫雪、2024级研究生赵磊、2024级女1班部分学生为此次慰问演出献上精彩舞蹈节目。

《内蒙古艺术学院推行“22352”育人模式 培养造就高素质艺术人才实施方案》,该方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举措,把可持续发展能力融入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走出了一条新时代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勇于实践、改革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此次活动中,舞蹈学院师生以该育人模式为依托,将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学院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其日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收获更多。通过舞台表演、互动交流等形式,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既完成了艺术实践任务,也积累了思政引领专业提升的鲜活素材。

舞蹈学院为本次慰问演出共准备了五个舞蹈,分别是群舞《愉快的劳动》《咏春》,独舞《一抹红》《牧人乐》《敬飨·舞韵》。出发前,针对本次活动乌琳副院长亲自主抓,舞蹈《愉快的劳动》《牧人乐》向官兵们展示了在边防部队的守护下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美好生活状态。独舞《一抹红》更是以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生动诠释了生长在抗战时期的女性不畏艰险、舍身取义保家卫国的精神,引发全场官兵的强烈共鸣;群舞《咏春》通过舞蹈与武术融合的方式向官兵们展示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在舞蹈武术融合下的一招一式都蕴含着“扶弱小以武扶人”的尚武崇德精神。

2025年6月6日上午,深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边防一线,开展“守望相助,筑梦北疆”国防教育体验营活动,师生们用脚步丈量边关,以艺术致敬忠诚,在“眼观、耳听、手触、心悟”的沉浸式体验中,让国防教育从书本走入心灵。6月6日下午,师生代表们来到甘其毛都边防部队营区与哨所开展慰问演出、过程中歌曲、舞蹈、器乐演奏轮番登场,激昂的旋律与青春的舞姿在辽阔戈壁回响。师门代表们向坚守在边境线上的官兵致敬,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军民鱼水深情。

7日清晨,师生们踏访庄严国门与神圣界碑。在边防官兵的讲述中,庄严的界碑化为鲜活教材,师生们被“青春热血守边防”的故事所感动,学习他们以草原胸怀、胡杨意志、骆驼品格、战马雄风为特征的“北疆卫士精神”,深刻理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含义。7号下午,师生们踏上边防巡逻路,跟随战士深入乌拉特后旗边防线、哨所,实地为坚守哨所的官兵带来慰问,在战士常年坚守的岗位上,师生们亲自感受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沉浸式体验祖国北疆壮丽景色,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提升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6月8日至9日先后走进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与乌拉特前旗林海公园,以“内蒙古自治区北疆职工乌兰牧骑‘暖边北疆行’”为主题,为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人民群众、社区工作者及其家属献上两场饱含深情的慰问演出,为暖边之行画上句点。舞台上,演员们全情投入;舞台下,官兵们以及群众们热情高涨。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演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让大家难以忘怀。

演出之余师生们还踏访庄严国门与神圣界碑。边防部队战士们及边检干警为学生们现场讲解界碑、国门经纬坐标背后的战略意义。慰问演出期间我院师生在甘其毛都镇内的某边防部队进行了交流活动,与部队中的官兵交流与互动,以艺术为桥梁,搭建起军民情谊的坚实纽带。此次交流活动,不仅让艺术之花在军营绽放,更让军民鱼水情在互动中升华。
五天1000余公里,舞蹈学院学生共进行了7场演出,不仅进入连队,还深入到边防哨所,又进入到工业园区以及广场上为市民们带来精彩的舞蹈节目。此次“暖边北疆行”慰问演出活动,是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北疆辽阔,用艺术传递家国情怀。活动不仅丰富了边疆地区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军民、职工之间的情感交融,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守望相助”的真谛,体会到建设北疆、守护北疆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